|
|
培育特色錯位發展 解析中國5大會展經濟產業帶
|
發布日期:
2005-01-15
|
國際博覽會聯盟(UFI)發表的報告認為:“一個城市或地區如果基礎設施相對完備、人均收入在世界中等以上,服務業在GDP中的比重超過制造業且過半、外貿份額占GDP的比重接近或超過10%、行業協會的力量相對較強,那么會展經濟就會在該城市或該地區得以強勢增長,并發揮積極作用。” 正因為如此,會展業作為一個“無煙產業”、“朝陽產業”,已率先在北京、上海、深圳、大連等一些經濟水平較高、基礎設施完善、第三產業發達的城市迅速崛起,形成了京津、東北邊貿、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四大會展經濟產業帶和中西部會展中心城市相互協調、各具特色、多層次的互動式會展經濟發展格局。面對國內城市之間的激烈競爭和國外展覽公司的進入,我國各大城市應從區域經濟發展的角度出發,加強城市間的交流與合作,根據自身的資源特點培育有地方特色的專業展、品牌展,實施相互錯位的發展戰略。
會展經濟的發展與一個城市產業結構、區位優勢、開放和市場化程度、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服務貿易發達程度等因素密切相關。在我國,正是由于各城市和地區的產業結構、地理位置、開放程度等存在很大差異,形成了多層次、多形式的會展經濟產業帶和會展中心城市。從區域分布來看,中國會展業已基本形成了三大會展經濟產業帶和中西部區域會展中心城市的框架,即形成了以北京為中心的“京津——華北會展經濟產業帶”,以上海為中心的“長江三角洲——華東會展經濟產業帶”、以廣州、香港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華南會展經濟產業帶”,并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逐步實施和邊境貿易的穩步發展,以武漢、鄭州、成都、昆明等城市為龍頭的中西部會展中心城市和以大連、哈爾濱等城市為中心的東北邊貿會展經濟產業帶也即將形成。這些會展經濟產業帶和會展中心城市通過進行準確的功能定位,逐步形成了相互協調、各具特色、梯次發展的互動式會展經濟發展格局。
一、以北京為中心的“京津——華北會展經濟產業帶”
北京作為中國的首都,作為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發展會展經濟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就會展經濟發展實力和知名度來看,目前除上海之外,其他城市無法與北京相提并論,因此北京當屬中國一級會展中心城市之列。
隨著北京加速建設國際化大都市和2008年奧運會的日益臨近,北京會展經濟將加速進入快車道,并以其強大的區域輻射功能,帶動天津等周邊城市會展經濟的發展,形成以北京為核心,由京津地區向整個華北地區延伸的會展經濟產業帶。
該會展經濟產業帶中的核心部分——京津地區是世界上6個絕無僅有的在直徑不足100公里的地域內集中了兩個超大型城市的區域,擁有各類科研院所近千所,高等院校近百所,科技人員150余萬人,是全國知識最密集、科技實力最強的區域。天津作為北京的門戶,也是國際性現代化港口城市。天津可以利用處于環渤海經濟中心和與北京毗鄰的區位優勢,通過整合會展資源將天津培育成中國二級會展中心城市。
根據上述特點,“京津——華北會展經濟產業帶”應形成以北京舉辦大型國際會議、論壇和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價值的展覽會為主,以天津的經貿交易會為補充的展會結構。
二、東北邊貿會展經濟產業帶
隨著中俄經貿合作的穩步發展,沿“京津——華北會展經濟產業帶”向北,即將形成以大連、哈爾濱、長春、沈陽為中心的東北邊貿會展經濟產業帶。東北地區與中國其他經濟區域相比,最大的優勢就是與俄羅斯、韓國、朝鮮相鄰,邊境貿易具有相當大的發展潛力。因此,東北地區這幾大城市可以利用自身的特色產業開發對俄、對韓經貿類展會,培育地區特色的會展經濟。
在該會展經濟產業帶中,大連會展業雖然與北京、上海無法相比,但因其作為港口城市具有較強的經濟優勢和區位優勢,其可列為中國二級會展中心城市。黑、吉、遼三省的省會城市哈爾濱、長春、沈陽應通過依托當地產業特色,重點開展對外貿易洽談會和體現地方產業特色的專業展覽會。
三、以上海為中心的“長江三角洲——華東會展經濟產業帶”
就中國目前幾個經濟區域的經濟發展狀況來看,以上海、南京、杭州、寧波、蘇州為代表的長江三角洲城市群,匯聚了中國6%的人口和近20%的國內生產總值,堪稱中國經濟、科技、文化最發達地區之一。據統計,截至2001年底,上海、江蘇、浙江已累計批準三資企業7萬多家,合同利用外資金額累計1500億美元,世界500強企業中已有400多家進入這一地區。
長江三角洲區域經濟的龍頭——上海的會展經濟整體實力在全國居于前列,與北京不相上下,而且大有超過北京之勢。2001年上海會展業直接收入達18億元,約占全國會展業直接收入的45%。并因舉辦APEC會議,空前提升了上海會展城市的國際形象和知名度。因此,上海是名副其實的中國一級會展中心城市。在“十五”規劃中,上海提出“十五”末要建成亞洲特大型國際城市,經濟總量接近洲際經濟中心城市的水平,并強調國際航運中心的建設,籌劃建設21世紀采購中心。可以預見,在上海海加快向國際化大都市邁進的過程中,上海將成為亞洲乃至世界會展中心城市,并以其與周邊城市緊密的經濟區位聯系,通過各城市之間相互協調和配合,形成一體化區域會展經濟,使長江三角洲會展經濟產業帶與德國的慕尼黑、法蘭克福、杜塞爾多夫和科隆等城市一樣,成為亞洲最大的會展城市群。
“長江三角洲——華東會展經濟產業帶”,因其城市大部分都是沿海城市,經濟國際化程度比較高,將適合發展各種形式的以經濟為主題的會議和展覽。其中,杭州、蘇州、南京、寧波以及廈門、青島等城市可發展成二級會展城市。可以預見,在未來5-10年,長江三角洲會展經濟產業帶通過將會展業定為動力產業,提高科技含量,加強區域合作,將實現區域經濟向更高層次整體推進。
四、以廣州、香港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華南會展經濟產業帶”
以廣州、香港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華南會展經濟產業帶”與其他地區相比,具有較強的產業優勢、區位優勢和開放優勢。
首先,珠江三角洲——華南地區發展會展經濟具有強大的產業支撐。目前,珠江三角洲地區一些新的中心城市,如深圳、東莞、順德等城市因其經濟的發展已率先成為我國重要的電子信息、生物技術、光機電一體化、新材料等領域的高新技術產業群。主要發達的產業有鐘表、玩具、建材、家用電器、石油化工、醫藥制品、化工制品、紡織服裝、食品制造、電子通訊、信息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等,其中尤以有“東莞停工,世界缺貨”一說的東莞“三來一補”加工中心,首屈一指的順德家電業、中山的燈飾和服裝、佛山的陶瓷業最為著名。這些發達的產業為華南地區展覽市場提供了豐富的項目資源,使其適合發展具有地方產業特色的專業會展。
其次,具有與香港地區毗鄰的區位優勢。眾所周知,香港地區是著名的國際會展之都,在舉辦會展方面有著豐富的國際經驗。珠江三角洲的城市,如深圳、東莞可以與香港地區合作,提升會展層次,邁向國際市場。
整體而言,“珠江三角洲——華南會展經濟產業帶”中的各城市依據自身特色開發各類展會,將形成多層次、相互補充的會展市場結構:廣州作為華南會展業的中心城市,以繼續舉辦“廣交會”這樣大型的綜合性的展覽為主,以“規模大、參展商多”見長;深圳以舉辦高科技專業展會為主;其他珠三角各城市依托特色產業,舉辦具有濃厚的產業色彩的展會,如虎門的服裝節、東莞的民博會等;而海南三亞和博鰲將以大型論壇和研討會為主,南寧和桂林以專業會展,突出“小而精”為特色。
五、以武漢、鄭州、成都、昆明等城市為龍頭的中西部會展中心城市
中西部會展中心城市的發展與京津地區、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不同,不是誰為龍頭,形成集群效應會展經濟產業帶,而是要突出個性,培育地區特色展會。如中部的鄭州,因其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能夠使大批貨物大進大出、快進快出,使廣大客商既節約時間,節約費用。因此鄭州會展業的發展應主要依托這一優勢,突出這一特色,多舉辦大型機械、建材、農產品等物流量大的會展。
而在西部地區,作為中國西部特大中心城市的成都,是西南地區的“三中心、兩樞紐”,具有較強的地緣優勢,其城市的輻射功能較強,對中國西部大市場的培育與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因此,成都應根據其經濟、環境等特色,形成節、會、展相結合的會展經濟發展模式,如繼續提高四川國際熊貓節、全國春季糖酒會等節會的影響力和知名度。
鑒于西部地區基礎設施薄弱,經濟還落后與沿海地區,西部城市要發展會展經濟,必須加強以下兩方面建設:一方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完善交通、通訊、運輸、建筑、餐飲賓館等基礎條件,形成對會展業強有力的支撐。同時,增強市場服務和競爭意識。另一方面,依據中西部地區在重工業。
來源:中國會展網 |
|
|
|
|
免責聲明:浙江網盛生意寶股份有限公司對中國化工網上刊登的所有信息未聲明或保證其內容的正確性或可靠性;您同意將自行加以判斷并承擔所有風險,浙江網盛生意寶股份有限公司,有權但無此義務,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錯誤或疏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