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面臨更直接的沖擊 會展業進入品牌化整合期
|
發布日期:
2005-01-20
|
近年來,中國的會展業熱鬧非凡,會展經濟迅速成長,但會展業的同質化惡性競爭也愈演愈烈,后果是分散了整體實力,相互截留商機。在許多城市,同類展覽常常是你方開罷我登場,會展題材的相近和重復已嚴重制約著會展業的發展。而專家指出,會展同質化至少應有3個月的間隔期,才能促進會展業健康有序發展。
據資料顯示,近10年來,中國通過展覽實現外貿出口成交額已達340多億美元。巨大的效益吸引海外展覽機構紛紛搶灘中國市場,設立機構或成立合資公司,中國展覽業將面臨更為直接的沖擊。
北京國際展覽中心的劉蘭英表示,與國際同類展會相比,我國的展會絕大多數都難以望其項背。在展館面積上,我國超過10萬平方米的大型展館僅有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展覽館、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深圳國際會展中心等幾家。更大的差距還體現在服務上。國外的展覽場館提供包括辦公場所、銀行、郵局、海關、航空、翻譯、商店、餐館、停車場等在內的全方位服務,使展館成為一座城中之城。德國會展城市漢諾威市的展場布置以舒適為第一位,光線明亮,布局寬松,到處設有咖啡座。而國內展館大多功能單一、設施落后,國內多個展覽會中,只有極少數設立了相關的服務商、法律咨詢機構、專業觀眾檢錄系統,多數時候,參觀商和觀眾遇到的問題難以解決。會展業是服務行業,如果不在服務水平上狠下功夫,勢必無前景可言。
中國貿促會出展部的負責人表示,會展市場整合也表現為中外的融合。如2003年底法蘭克福與廣州光亞展覽公司合作舉辦光電展覽會,一個負責內展,一個負責外展,達到國際和國內參展企業的迅速對接,這個展覽會一躍而為國際性、專業化的大品牌展覽會。我們在看到外資搶占我國會展市場份額的同時,也應看到外資的進入能夠提供我國展覽業設備改造和技術革新所需的資金,能夠帶來會展業經營和運作的先進理念。因此,我們應在為我所用的原則下積極引進外資,盡快實現會展業的規范化發展。
“中國展會‘小、散、亂’的現象突出,缺乏有規模、上檔次的會展品牌,整個展覽市場形成了低水平的過度競爭。”北京國際會議展覽業協會秘書長張羚表示,我國2003年舉辦各類展會2500多個,行業總產值80億元人民幣左右;而德國的展覽會總數在300個上下,形成的產值規模是德國GDP的1%。我國展覽會和展覽公司數倍甚至是數十倍于國際上的展覽強國,而整個展覽產值規模不及人家幾分之一。
張羚認為,目前多數展會缺乏明確定位,有的展會則什么檔次的產品都一擁而上。名為國際名牌精品展,實際上卻類似集貿市場的討價還價,甚至成為處理積壓商品的場所。讓參展廠商“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展會為企業樹立品牌形象的同時,也應樹立自己的品牌。
他表示,展覽行業是一個規模經濟效應明顯的產業,當一個展覽會達到一定規模時,收益增加的比率要大于展覽生產要素投入的比率,因此,會展業的發展要特別注意樹立品牌意識,多創造一些像廣交會、科博會這樣有規模經濟和國際影響力的精品。從長遠看,發展本地會展經濟,必須面向國際,形成品牌。一個城市展覽業的品牌與其本身的經濟及產業發展特點是密切相關的。必須根據自身經濟發展方向,樹立會展業的城市品牌。如財富論壇和APEC會議在上海的成功舉辦,有力地提升了上海的國際知名度,推廣了上海作為國際金融及商貿中心的地位。發揮城市會展業的整體效應,才能加速會展經濟發展,推動會展品牌的樹立。
當前,展覽場館建設出現一股熱潮,但布局并不十分合理,存在低水平重復建設的現象。貿促會的負責人向記者介紹,我國展覽場館面積的發展規模巳超過許多展覽大國。一般而言,展館利用率達到50%~60%,才可能發揮出較好的市場效益。而我國展館目前的整體利用率在10%~30%之間。這不僅造成了資源的浪費,導致經營市場的惡性競爭,而且雜亂的狀態永遠形不成品牌。
業內人士表示,2004年,中國會展市場利益格局第一輪重組的穩定格局已經“松動”,以重新組合、后分市場的第二輪重組正在悄然興起,中國會展業將進入一個整合期。現在進行的第二輪重組及要產生的第三輪重組將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市場化進程,企業面臨大規模的徹底整合。品牌戰是這次整合的推進器。上規模,上檔次,突出個性特色,打造專業品牌,是展會保持生命力的必由之路
來源:國際商報 |
|
|
|
|
免責聲明:浙江網盛生意寶股份有限公司對中國化工網上刊登的所有信息未聲明或保證其內容的正確性或可靠性;您同意將自行加以判斷并承擔所有風險,浙江網盛生意寶股份有限公司,有權但無此義務,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錯誤或疏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