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展經濟作為發展經濟的一種重要手段,已有近兩百年的歷史。在產品的集中展示、宣傳和促銷過程中,會展活動得到廣泛使用并發展成為一種產業,同時形成了不少以會展為特色的著名城市,如德國漢諾威、法國巴黎、英國倫敦、中國香港等。瑞士的重要會展城市有日內瓦、蘇黎世、巴塞爾、洛桑和圣加侖。這些城市既是重要的商業中心、旅游勝地,又是著名的國際會議、展覽中心。
瑞士是人口只有700多萬的內陸小國,但每年舉辦的國際會議超過兩千個,因會議而帶來的外國游客超過3000萬人。每年1月份在瑞士東部山區小鎮達沃斯舉行的世界經濟論壇,有來自世界各地的政界、經濟界要人和新聞媒體3000多人出席會議。隨著與會者層次的提高和論壇的影響不斷擴大,達沃斯論壇被稱為“非官方的國際經濟最高級會談”,并已成為世界政要、企業界人士研討經濟問題最重要的非官方聚會和會晤的場所。
瑞士每年舉辦160多個全國性和國際性展覽,2004年共有4萬多家企業在瑞士參加展覽,總展出面積160萬平方米,展臺出租收入2.43億瑞郎。參觀者650萬人次。其中國際知名的展覽有:世界“五大車展”之一的日內瓦車展、世界最大的鐘表珠寶展———巴塞爾鐘表珠寶展等。除了一些定期的展覽外,一些不定期的展會國際展會也經常在瑞士舉辦,如為我國企業熟知的國際電信展、歐洲精細化工展等。
機構和管理
根據政府、行業協會調節力量力度大小,國際上將會展經濟分為四大模式:政府推動型(德國、新加坡)、市場主導型(法國、瑞士、香港)、協會推動型(加拿大、澳大利亞)、政府市場結合型(美國)。瑞士的會展業主要由瑞士展覽協會和瑞士貿易促進中心進行協調和促進。
瑞士展覽協會的主要職能是促銷、宣傳和協調。尤其是面對其他國際會展中心城市的競爭,協會加強了對瑞士會展場館的優勢整合和對外宣傳。協會還與瑞士圣加侖大學市場商業研究所聯合成立中心,培訓會展專業人才。瑞士貿易促進中心總部設在瑞士蘇黎世,在洛桑設有法語區分部,在盧加諾設有意大利語分部。瑞士貿易促進中心主要為瑞士中小型企業拓展國際市場服務,包括組織瑞士企業參加一些國際性的展會。
瑞士展覽協會集中了瑞士26家最主要的展覽公司,其中13家擁有自己的場館。主要展覽中心有蘇黎世、巴塞爾、日內瓦、伯爾尼、洛桑、圣加侖,阿勞、盧塞恩、庫爾、錫永、馬蒂尼、圖恩、德雷蒙等。
2004年,瑞士會展行業全職從業人數為793人,其中行政管理人員255人,市場營銷人員274人,技術服務人員264人。2004年瑞士共舉辦160多個全國性和國際性展覽,出租展覽面積161.8萬平方米,其中面向專業人士的展覽60個,面向大眾的主題展覽66個,綜合展39個。4萬多家企業參展,其中瑞士參展商3萬多家,國外參展商1萬多家。
瑞士會展經濟對我的借鑒意義
會展業作為新興服務業,是21世紀的朝陽產業,有著巨大的發展潛力。它帶動紡織服裝、住宿、餐飲、通訊、旅游、購物等相關產業,據專家測算,國際上展覽業的產業帶動系數大約為1:9。我國成功申辦了北京2008年奧運會和上海2010年世博會,也表明了我國發展會展經濟的的決心和策略。
國際博覽會聯盟的報告認為,一個城市或地區如果基礎設施相對完備、人均收入在世界中等以上、服務業在GDP中的比重超過制造業且過半、外貿總額占GDP的比重接近或超過100%、行業協會的力量相對較強,那么會展經濟就得以在這一城市得到強勢增長,并發揮相關的積極作用。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國際地位的提高,展覽業發展勢頭喜人。近年來,我國成功舉辦了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亞太經合組織(APEC)會議、博鰲亞洲論壇,同時也涌現出北京、上海、廣州、大連、深圳、廈門等會展城市。
據統計,2005年底,我國可供展覽的總面積將超過260萬平方米,超過目前德國的展館總面積(240萬平方米)。但是目前我國展覽場館的利用率普遍偏低。一般而言,展館利用率在達到50%~60%,才可能發揮出較好的市場效益。瑞士展覽場館的平均利用率約為200%,而我國展館目前整體的利用率在10%~30%之間。這不僅造成了資金、土地等資源的浪費,而且必然導致展館經營市場的惡性競爭。
目前我國會展市場還出現了重復辦展、低水平辦展的現象。當前會展業呈現三大發展趨勢:一是進入了客戶管理階段;二是會展管理非常科學;三是會展的軟件、硬件分離。據日內瓦展覽中心市場部總經理奧瑪先生介紹,日內瓦展覽中心的場館管理與會展的組織是分離的,更加專業化。我國會展數量繁多,但許多展覽的規模都在1萬平方米以下。過度競爭使許多公司把大部分資金和精力都放在了拉展和拉參展商的事情上,無暇顧及對展覽專業觀眾的組織和對參展客商的服務,導致展覽效果大打折扣。另外,會展也應樹立自己的品牌和特色。中國義烏小商品博覽會是這方面成功的典范。目前,義烏小商品市場在瑞士和西歐享有較高的知名度,全球一半以上的圣誕禮品來自義烏小商品市場。
會展企業還應增強抗風險能力。2003年春季爆發的非典使中國許多會展(包括廣交會)門可羅雀,有的會展被迫延期或取消。今后會展企業應加強預測和反應能力。
中國展覽業的前景取決于經濟發展速度以及對外開放的深度和廣度等諸多因素。中國13億人口的市場以及經濟地位的不斷提升,吸引了更多的企業和商人來中國進行各種經貿活動,這給展覽業帶來前所未有的動力。在發展過程中,無論從硬件還是從軟件來看,“以人為本,專業服務”將是展覽業的全新標準。
來源:商務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