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01月14日開幕的第三屆中國會展經濟國際合作論壇上,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正式發布《中國會展經濟發展報告(2006)》。報告系統回顧和全面分析了2006年度中國展覽業在政策監管、對外開放、區域發展、市場特征等方面的發展態勢和基本特征。報告認為,會展業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中西部地區成為展館建設新熱點、跨國公司加強與國內強勢會展資源合作等是過去一年里中國會展業發展中引人注目的新態勢。
這是自2004年首屆中國會展經濟國際合作論壇以來,中國貿促會連續第三年公布中國會展業年度報告。中國貿促會副會長王錦珍在發布《中國會展經濟發展報告(2006)》時表示,中國展覽業的宏觀發展態勢呈現七大特點。
王錦珍預測,在2007年宏觀經濟保持持續快速增長的前提下,中國展覽業的市場化和國際化進程也將進一步加快,機遇與挑戰并存。
記者獲悉,1997年,中國內地全年舉辦的各類展覽會數量第一次達到1000個,短短10年,這一數字在2006年躍升至3800個。隨著經濟快速增長,中國內地已成為全球發展最快的展覽市場。
2006年,中國內地各類展覽會的直接收入達140億元人民幣,按一元展會收入拉動9元社會產出計算,展覽業正在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日益明顯的推動作用。但與全球展覽業2006年3000億美元的直接收入相比,中國內地展覽業所占份額還“相當微小”,與中國快速上升的綜合國力和全球影響力也極不相稱。
中國展覽業發展七大特點
1.知識產權保護成為熱點,行業規范不斷完善。2006年中央及地方政府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旨在扶持、促進和規范會展業發展的政策法規,其中知識產權方面的立法工作成為年內會展業立法的熱點。
2.場館建設結構性轉移,中西部地區成為新熱點。2006年,東部發達地區的會展場館建設明顯降溫,不少地區只是在延續以前的“二期工程”,新增項目減少。但中西部地區的場館建設驟然升溫,西安與武漢兩城市的新場館建設引人注目。
3.與國內強勢會展資源合作成為跨國公司開拓中國業務的新途徑。2006年,中國展覽業的國際化進程不斷深化,美國、德國、意大利等國家的會展巨頭不僅延續了以往在中國設立子公司、合資公司以及代表處等傳統做法,而且從2006年以來發生的國際合作事件看,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把進軍中國市場的重點轉向了與擁有優勢會展資源的國內會展企業的合作。
4.區域合作蔚然成風,合作領域不斷擴大。2006年,全國各城市之間掀起了新一輪的區域合作高潮。合作領域逐步深入到組展、場館經營、教育培訓等多個領域。
5.業界活動數量多、層次高,從國內向周邊國家和地區擴散。2006年,展覽業內活動異常活躍,呈現出數量多、層次高、從國內向周邊國家和地區擴散等明顯特點。
6.教育培訓發展迅猛,專業人才資格認證培訓成為新熱點。2006年會展教育培訓工作穩步發展,業內交流研討活動不斷深入。
7.行業組織穩步發展,新組織以從事研究、教育和培訓為主。2006年,會展行業組織穩步發展,四家新機構正式形成。既包括國際會展組織的分支機構,也包括全國性行業組織,此外還有地方性行業組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