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新中遠化工科技有限公司
安徽新中遠化工科技有限公司坐落在合肥廬江龍橋工業園,公司總資產6億元,現有員工550多人,具有高、中級職稱人員50多人,專業人員130人,大專以上學歷170人。公司立足中低品位硫鐵礦和尾礦資源綜合利用技術的研究、應用、推廣,并系礦制酸和磷銨生產,屬國內少有的礦酸肥一體化的化工科技型統集成硫鐵礦采選、硫鐵企業。公司主要產品為鐵精粉和磷酸一銨,現有九個國家專利和二個國家授權專利。目前,公司已被列為全國循環經濟重大示范工程、安徽省861項目、省循環經濟示范企業和國家高新技術企業。
A 走貧礦綜合利用之路 2010年我國硫酸產量達7700萬噸,位居世界第一,其中70%的硫酸用于磷肥生產,30%用于其它工業生產。但我國同時又是一個硫資源稀缺的國家,特別是硫磺,對國外的依存度很大,每年都要大量進口。 2010年進口硫磺量為1200萬噸,占我國消費量的50%~55%。然而由于國際硫磺資源都控制在幾大國際貿易商手中,這對我國的磷肥工業和其他工業生產帶來了非常多的不確定因素,風險很大。因此,提高硫資源的自給率勢在必行。 從我國硫儲量來看,目前硫儲量由硫鐵礦硫、伴生硫鐵礦硫和自然硫構成。而自然硫因采選技術尚處于試驗階段,短期內還難以開發利用,所以硫鐵礦和伴生硫鐵礦是中國當前以至今后相當一段時期的主要硫源。 截止到2006年底,我國探明的硫鐵礦礦石儲量達53.82億噸。但我國的硫鐵礦資源現狀卻是富礦少、貧礦多。硫品位大于35%的Ⅰ級品僅占硫鐵礦儲量的3.7%,有96.3%的硫鐵礦礦石屬于含硫12%~35%的中低品位礦石,而且含硫在12%~20%的貧礦所占比重較大。由于工藝技術及成本問題,我國的貧硫鐵礦資源還不能有效應用,在已開采的硫鐵礦中采富棄貧現象也非常嚴重,不但浪費了資源,還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為更好的開發和利用好貧礦,公司投入1.58億元,新建一套50萬噸/年硫鐵礦采選礦裝置。采用選礦中先進的二段一閉路——破碎、一磨、一浮選的工藝技術,成功地將含硫品位8%—15%的硫鐵礦通過浮選加工成含硫品位在46%以上的硫精砂,將原來認為不能開發利用的低品位硫鐵礦變廢為寶。這種貧硫鐵礦的新技術、新工藝推廣利用,對提高我國的硫資源自給率,減少對國外硫資源的依存度意義重大。同時,由于硫鐵礦為硫和鐵相伴,在提高硫資源自給率的同時,也為鋼廠提供了大量的鐵資源,這對減少鐵礦石的進口量,降低我國對國外鐵礦石的依賴,同樣具有重大的意義。
B 走低碳環保之路 在硫鐵礦制酸過程中,由于硫鐵礦在焙燒爐的自燃溫度高達800℃-1000℃,產生大量余熱蒸汽,為利用好這些余熱,公司投入3000萬元新建一套6000千瓦余熱發電裝置,每天可發電10萬度左右,可以供給全部生產線用電量80%以上。同時,把余熱發電后的低壓蒸汽再輸送到磷銨生產線,生產過程中不用一噸煤炭。按原來每噸磷銨生產需要0.28噸原煤計算,年產20萬噸磷銨每年可節約5.6萬噸原煤,可節約成本5600萬元,減少二氧化碳排放47778噸/年,二氧化硫減排9974噸。在這基礎上,公司正在研究低溫熱能的再回收。
C 走循環經濟之路 目前國內大部分硫鐵礦制酸企業還在用30%左右的原礦,或采購含量在40%左右的硫精砂生產硫酸,同時產出的硫酸渣含鐵量基本在50%左右,鋼廠很難利用,要么低價賣給鐵精粉貿易商用來造假,要么低價賣給水泥廠當填料。而公司由于把貧硫鐵礦S 8%-15%富集為S46%以上的硫精砂,硫精砂經焙燒爐,在高達800℃-1000℃自燃溫度下硫精砂充分燃燒,其中的硫轉化為SO2氣體,進入硫酸生產程序,剩余固體物即為含鐵品位62%以上的鐵精砂,達到鋼廠煉鋼要求,目前市場價格達800-1000元/噸,變廢為寶的同時大大提高了附加值。另外,磷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磷石膏,通過加工后,成為水泥廠的添加劑或用作新型建筑用磚的主要填料,同時公司也正在研究磷石膏制酸聯產硫酸銨和提煉多晶硅等資源綜合利用技術。公司積極的發展和探索循環經濟產業,把整個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全部有效的利用起來,不僅增加了經濟效益,而且為公司的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公司根據發展需要,不斷創新優化企業結構,在股份上實施優化組合,有大型的國有企業,有強大的民營企業,有大的農資流通企業,又有高科技并有創新能力的生產企業組成,從科研、應用、生產、企業管理、市場網絡、服務、技術推廣等方面有了快速提升。在股份結構調整的同時,公司及時調整產品結構,通過科技創新,成功從硫鐵礦制酸中提煉鐵精粉,把磷石膏進行深加工等,從過去單一的產品化肥,實現了產品多樣化,以硫為產業鏈的深加工及循環應用已達到非常好的效果。在十二五期間公司計劃投入10-20億元用于擴大資源綜合利用規模,提高技術和工藝等級,延長產業鏈,為我國的資源綜合利用、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發展開創一條新途徑。